向下滑动
脱硝催化剂入厂检测的必要性,哪些项目需要做重点您知道吗?
近年来,随着脱硝催化剂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众多供应商涌现,价格战愈发激烈。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背后,也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了保证脱硝装置的稳定运行及达到预期的脱硝效果,对催化剂进行严格和标准化的检测就很有必要。
在常规的脱硝催化剂检测过程中,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进而影响脱硝装置的整体运行效果。以下是检测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以及其潜在影响:
我们观察到,某些催化剂中钒和钨的含量低于合同规定的标准。氧化钨的作用是提高热稳定性和抗毒性,有利于延长催化剂的化学寿命。含量不足的现象通常是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而减少这些成分,但这会直接导致催化剂活性的降低。
在挤出和热处理阶段的不当处理会导致催化剂单元体在长度方向上发生形变,孔道出现弯曲。这不仅会增加运行中催化剂的压降,还会加剧催化剂的磨损程度。
由于原料混炼过程中操作不当,催化剂在轴向和径向的组分含量分布出现显著偏差。这种偏差严重影响催化剂的脱硝活性、SO2/SO3转化率等特性,可能还会降低催化剂的机械强度。
由于二氧化钛载体品质不佳或热处理环节操作不当,导致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孔容偏小,孔型分布不理想。这些问题会降低催化剂的脱硝活性,缩短惰化时间。
操作不当导致催化剂质地松散,且缺少必要的端面硬化处理。这直接导致催化剂的抗磨损强度降低,易于发生磨蚀和局部塌陷现象。
部分催化剂生产企业为了达到合同要求,设计的MR(氨氮摩尔比)、SV(空速比)、在水蒸气存在的情况下无法满足脱硝效率。在规范的边界条件下,部分催化剂的活性测试值低于35,导致使用寿命短、惰化速度快。
在电厂采购催化剂的技术协议中,约束条件往往不规范、不清晰。检测边界条件的不明确和指标的模糊,为不良厂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为确保催化剂的质量和脱硝效率,对每批催化剂进行严格检测是必要的。这样的检测不仅评估催化剂的性能,而且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为每个SCR工程的脱硝催化剂运行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实验室的精确检测数据和在线监测数据的相互补充和修正,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催化剂的性能和寿命,为脱硝装置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